最近有报道称,Circle的USDC历史性地成为首个获得批准在日本发行的美元挂钩稳定币。这一消息为理解日本当前的法律环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
日本对加密货币和数字资产采取了积极且相对全面的监管方式。该国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潜力和保护消费者的必要性,因此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法律框架,以创新与监管监督之间取得平衡。
这一框架主要依赖于对《支付服务法》(PSA)和《金融工具与交易法》(FIEA)的修订,分类各种数字资产,并为在加密领域运营的企业列出了具体要求。
迄今为止的道路
尽管日本在零售投资者中较早采用了加密货币,但在其加密货币旅程中经历了重大挑战。该国遭遇了历史上两次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黑客攻击事件,导致信任危机,并促使监管机构比其他国家更早介入。特别是2014年的Mt. Gox黑客事件,涉及一家曾是世界最大比特币交易所的东京公司,导致当时7%的比特币总供应量丧失。
根据Kaiko Research的数据显示,日本的加密货币市场面临交易所上市限制和税收政策的障碍,导致其落后于其他地区。“日元计价的交易量趋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关系。有趣的是,有一段时间日元交易量超过了美元交易量,显示了日本投资者在加密货币早期阶段的重要角色。”该咨询公司表示。
当前状况
日本对加密货币和数字资产采取了积极且相对全面的监管方式。该国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法律框架,以创新与监管监督之间取得平衡,主要依赖于对《支付服务法》(PSA)和《金融工具与交易法》(FIEA)的修订,分类各种数字资产,并为在加密领域运营的企业列出了具体要求。
尽管拥有29家注册的加密资产交易所,日本交易所因产品供应的限制而面临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挑战,导致交易量较低。近年来,BitFlyer在国内交易所中脱颖而出。然而,自新冠疫情以来,日本交易所的交易量未能跟上像Binance这样的全球巨头。
法律环境
根据日本法律顾问向《全球法律洞察》提供的信息,日本的加密法律框架主要特点如下:
- 加密资产:加密货币和实用代币被归类为“加密资产”,并受到《支付服务法》的监管。处理这些资产的企业必须注册为加密资产交易服务提供商(CAESPs)。
- 电子支付工具(EPI):以货币计价的稳定币属于“电子支付工具”类别,同样受到PSA的监管。处理EPI的企业需注册为电子支付工具交换服务提供商(EPIESPs)。
- 算法稳定币:不以法定货币为支持的算法稳定币,如果在区块链上可转让,则视为加密资产。
- 证券代币:代表股份、债券或基金权益的证券代币根据《金融工具与交易法》作为电子记录可转让权利进行监管。处理这些证券代币的企业需注册为第一类金融工具业务运营商(Type I FIBOs)。
- 非同质化代币(NFT):如果NFT不作为支付手段,通常不在当前的监管框架内。
- 稳定币监管:稳定币与其他货币计价资产有所区分,基于其作为对不特定个人支付的用途以及对不特定个人的购买/销售。
- EPI发行人:仅有在日本获得许可的银行、资金转移服务提供商、信托银行或信托公司可以发行EPI。
- 新加密资产:计划处理新加密资产的CAESPs必须提前通知金融服务局(FSA)。
- 资产隔离:CAESPs需将用户的法定货币和加密资产与自身财产分开管理。法定货币必须以信托形式保管,加密资产必须在单独的钱包中管理,至少95%应存放在冷钱包中。
- CAESP要求:申请成为CAESP的企业必须是股份公司或在日本有业务的外国CAESPs,并满足特定的财务和组织要求。
- 加密资产的继承:尽管在理论上适用继承法,但由于加密资产的匿名性质,存在实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