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香港与新加坡仍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加密货币司法管辖区,但两者的监管理念截然不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已颁发10张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牌照,允许零售用户参与现货加密ETF、质押服务和代币化债券交易。相比之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已发出超过30张主要支付机构(MPI)牌照,但限制零售加密准入,重点发展机构级基础设施

香港的牌照制度旨在吸引零售投资者和全球交易所,平台如HashKeyOSL向公众提供质押和ETF交易服务。新加坡则接纳Coinbase、Crypto.com 和 Ripple等企业,但要求用户通过风险认知测试,禁止信用卡购买加密货币,并强制执行客户资金每日对账。结果形成分流:香港在零售创新方面领先,而新加坡则主导机构合规。

税收激励与业务迁移

香港实行零资本利得税,加密交易也不征收增值税,对交易者和零售平台极具吸引力。此外,香港通过对代币化ETF和政府债券的印花税豁免来鼓励资产代币化。新加坡虽然也具税收优势,但已加强对离岸加密企业的监管。自2025年6月30日起,所有服务海外客户的新加坡注册实体必须获得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牌照,否则必须停止运营。

这一政策导致人才与资本向迪拜和香港迁移。如BitgetBybit已迁移员工,而币安则通过避免直接面向客户的角色,在新加坡保留数百名远程员工。新加坡的严格制度被视为吸引受监管机构资本的长期战略,旨在减少监管套利,但也可能失去在零售创新方面的优势。

沙盒计划与可编程货币

香港推出的LEAP框架(法律清晰度、生态扩展、应用开发、人才合作)支持代币化政府债券、稳定币试点和代币化ETF的二级市场交易。该市还通过数码港资助区块链项目,并将于2025年8月1日实施稳定币牌照制度。

新加坡的Orchid项目自2021年启动,专注于可编程数字货币和新加坡数字元(DSGD)的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包括目的绑定货币(PBM)、代币化存款和批发CBDC结算试验。MAS正在试点批发CBDC的实时发行,并探索跨境证券结算。这些举措体现了新加坡对合规、可编程金融的重视,而非零售投机。

hong kong singapore

ETF推广与代币化策略

香港在加密ETF采用方面领先,于2024年推出亚洲首个现货比特币和以太坊ETF,并在2025年扩展至代币化ETF。这些产品可在持牌平台交易,印花税处理明确,二级市场支持完善。该市还在代币化黄金、太阳能板和政府债券,展现其对现实资产数字化的承诺。

新加坡在ETF推广方面较慢,但在代币化应付账款和稳定币互操作性方面取得进展。亚马逊和汇丰银行正在测试基于PBM的代币化发票,Grab和支付宝则试点跨钱包稳定币支付。这些应用反映出新加坡专注于企业级应用,如供应链金融和可编程支付。

合规架构与风险控制

新加坡MAS已成为全球加密合规领域的领导者,执行旅行规则,禁止零售激励,并要求独立托管与反洗钱/反恐融资(AML/CFT)协议。还强制实施客户资产隔离、对DeFi平台的增强尽职调查,以及对面向海外的实体进行严格许可管理。

香港则更为宽松,正在整合其数字资产监管体系。SFC与财政司司长办公室(FSTB)正进行全面法律审查,以统一交易商、托管人和稳定币发行人的牌照制度。该市的做法在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尽管批评者认为其制度可能不如新加坡的机构保障机制稳健。

战略展望:通往全球领导地位的分歧路径

香港押注于零售准入、资产代币化与ETF流动性,力图成为亚洲加密之都。新加坡则构建一个合规、可编程且受机构信任的生态系统,以Orchid项目和批发CBDC试点为核心。两座城市正在塑造数字金融的未来——但其理念、执行方式和目标受众截然不同。


Trade on JuCoin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Shogu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