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角色既基础又矛盾。早在2010年代初期,中国就成为比特币挖矿的中心,到2020年占据全球算力的65%以上。这一主导地位得益于四川、云南等地廉价水电资源,以及比特大陆、嘉楠耘智等硬件巨头的支持。即使在2021年实施挖矿禁令后,中国的影响仍未消失——比特大陆依然是全球ASIC矿机的领导者,部分偏远地区的地下挖矿活动也仍在持续。
2025年禁令:全面切断
2025年6月,中国出台了迄今最严厉的加密政策:全面禁止挖矿、交易,甚至个人持有加密货币。这一举措远超以往仅针对交易所和矿场的限制。如今,即便是通过海外钱包持有比特币、以太坊等去中心化代币的个人,也将面临法律后果。其背后逻辑在于清除与数字人民币(e-CNY)竞争的所有资产,为国家主导的数字金融体系铺平道路。
市场反应:震荡之后的稳定
中国的监管动态历来对市场影响巨大,2025年的禁令也不例外。比特币价格从11.1万美元跌至10.4万美元,以太坊也下跌近7%。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市场迅速反弹。这种韧性反映出全球加密生态的成熟——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的流动性和投资信心已形成多极格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和非托管钱包的普及,也降低了对中国中心化平台的依赖。
区块链战略:拒绝加密,拥抱技术
尽管对加密货币持敌对态度,中国政府仍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国家支持企业级区块链项目,并投资了如Conflux这样的合规公链。以太坊技术也被应用于物流、金融等领域,但都在严格监管框架下运行。这种“拒绝代币、拥抱区块链”的策略,体现了中国在不放弃控制权的前提下,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提升效率的意图。
香港:平行的加密通道
在大陆全面封禁的同时,香港却成为加密创新的战略前哨。该地区允许持牌交易所运营,并鼓励机构参与,成为中国资本与全球加密市场之间的桥梁。许多中国创立的加密项目和交易平台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以维持国际市场的接入。这种双轨策略让中国在表面上远离DeFi的同时,仍保有实质影响力。
战略持仓与隐性影响力
即使在国内禁令之下,中国仍通过数字资产持仓保持影响力。据报道,政府掌控着从PlusToken等诈骗案中缴获的超过20万个比特币,这为其在价格走势上提供了潜在杠杆。此外,中国企业仍主导全球矿机供应链,地下挖矿也继续贡献全球算力。这些结构性因素确保了中国在加密市场中的隐性存在。
全球市场仍在关注北京
截至2024年,中国占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收入的11.1%。尽管2025年禁令可能导致这一比例下降,但其历史贡献、技术基础设施和政策导向仍在塑造全球叙事。无论是推动CBDC、投资区块链,还是监管试验,中国仍是主权国家如何应对去中心化金融的重要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