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新挑战:如何对抗大模型“幻觉”

2025年5月,知名研究机构Messari发布报告指出,当前主流大语言模型(如GPT-4o)的幻觉率(输出虚构内容概率)高达23%,这一缺陷迫使开发者重新审视AI的可靠性。Mira协议应运而生——作为首个去中心化事实验证网络,其日均处理30亿token验证请求,将合作应用的AI输出准确率从70%提升至96%。这种技术突破正在重塑AI可信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

Mira Protocol Analysis: How Blockchain Technology Solves the AI Hallucination Problem
Image Source:X

这篇市场洞察文章讨论了Mira协议如何通过多模型分布式验证解决AI输出不可靠问题,解析其技术架构、经济模型与对AI可信革命的潜在影响。

技术架构:分布式验证如何“打假”AI

Mira的核心创新在于原子化验证流程。当AI生成一段内容时,协议会将其拆解为独立的事实断言。例如,当用户提问“2025年比特币减半时间”时,生成答案“2025年4月27日”将被分解为“比特币减半发生于2025年”和“具体日期为4月27日”两个断言。

每个断言会进入三层验证网络:

  • 异构模型节点:由Llama 3.3、DeepSeek-R1等不同架构的模型独立判断真实性;
  • 混合共识机制:结合节点质押代币数量(PoS)与算力投入(PoW),需75%节点同意才通过;
  • 链上存证:验证结果生成加密证书,存储于Mira区块链供追溯。

该机制有效防止模型同谋。例如,某节点若被恶意操控试图伪造“比特币减半推迟”,其余节点会因数据源差异发现异常。根据测试网数据,这种设计使系统性攻击成本提升至780万美元,远高于多数攻击者承受能力。

经济模型:用代币激励构建可信网络

Mira的经济体系围绕代币激励与约束展开:

  • 质押验证:节点运营商需质押代币参与验证,恶意行为将扣除保证金;
  • 收益分配:验证费用按算力贡献分配,教育类查询优先路由至公益节点;
  • 治理权利:持币者投票决定协议升级方向,如新增支持的视频流验证模块。

该模型已吸引分布式算力平台io.net、Aethir等合作方加入,提供超过2.8万块GPU的验证资源。节点运营商目前日均收益约47美元,高于传统云计算租赁收入35%。


Register on JuCoin

行业影响:从维基百科到金融合约的变革

Mira的技术正在多个领域引发变革:

内容可信化

维基百科审核平台WikiSentry接入Mira后,自动核查新编辑内容的准确率从82%提升至97%;

社交媒体Klok利用该协议过滤虚假新闻,用户留存率提高42%。

高风险场景

法律科技公司LexChain用Mira验证合同条款,错误率降低90%;

医疗AI诊断平台MD.ai引入验证层后,误诊投诉下降76%。

金融应用

对冲基金Sentinel通过Mira实时验证市场分析报告,交易信号准确性提升31%;

自动化审计工具AuditX节省人工复核成本约220万美元/年。

潜在风险与未来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Mira仍面临三重考验:

  • 模型多样性依赖:若多数节点采用相同基座模型,可能再现系统性偏见;
  • 合规压力:欧盟拟将AI验证纳入《数字服务法案》监管,可能增加10%-15%运营成本;
  • 经济博弈:节点运营商可能优先处理高收益请求,导致公益类验证延迟。

技术层面,其正在开发零知识证明验证模块,计划2025年Q4上线。该功能允许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完成验证,对医疗、金融等隐私敏感场景至关重要。

可信AI的基础设施革命

Mira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AI可信度不再依赖于单个模型的改进,而是转向分布式验证网络。这种转变如同互联网从中心化服务器向CDN网络的演进,通过冗余验证构建系统性可靠。

对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协议的真实采用率而非代币价格波动。例如,日均验证请求量、企业客户增长率等指标可通过JuCoin链上数据工具实时追踪。只有当技术效用转化为商业价值,Mira才可能成为AI时代的“信任基石”。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Neason 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