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報導指出,Circle的USDC歷史性地成為首個獲得批准在日本發行的美元掛鉤穩定幣。這一消息為理解日本當前的法律環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起點。
日本對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採取了積極且相對全面的監管方式。該國認識到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和保護消費者的必要性,因此建立了一個清晰的法律框架,以創新與監管監督之間取得平衡。
這一框架主要依賴於對《支付服務法》(PSA)和《金融工具與交易法》(FIEA)的修訂,分類各種數字資產,並為在加密領域運營的企業列出了具體要求。
迄今為止的道路
儘管日本在零售投資者中較早採用了加密貨幣,但在其加密貨幣旅程中經歷了重大挑戰。該國遭遇了歷史上兩次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黑客攻擊事件,導致信任危機,並促使監管機構比其他國家更早介入。特別是2014年的Mt. Gox黑客事件,涉及一家曾是世界最大比特幣交易所的東京公司,導致當時7%的比特幣總供應量喪失。
根據Kaiko Research的數據,日本的加密貨幣市場面臨交易所上市限制和稅收政策的障礙,導致其落後於其他地區。“日元計價的交易量趨勢反映了這種複雜的關係。有趣的是,有一段時間日元交易量超過了美元交易量,顯示了日本投資者在加密貨幣早期階段的重要角色。”該諮詢公司表示。
當前狀況
日本對加密貨幣和數字資產採取了積極且相對全面的監管方式。該國建立了一個清晰的法律框架,以創新與監管監督之間取得平衡,主要依賴於對《支付服務法》(PSA)和《金融工具與交易法》(FIEA)的修訂,分類各種數字資產,並為在加密領域運營的企業列出了具體要求。
儘管擁有29家註冊的加密資產交易所,日本交易所因產品供應的限制而面臨與國際同行競爭的挑戰,導致交易量較低。近年來,BitFlyer在國內交易所中脫穎而出。然而,自新冠疫情以來,日本交易所的交易量未能跟上像Binance這樣的全球巨頭。
法律環境
根據日本法律顧問向《全球法律洞察》提供的信息,日本的加密法律框架主要特點如下:
- 加密資產:加密貨幣和實用代幣被歸類為“加密資產”,並受到《支付服務法》的監管。處理這些資產的企業必須註冊為加密資產交易服務提供商(CAESPs)。
- 電子支付工具(EPI):以貨幣計價的穩定幣屬於“電子支付工具”類別,同樣受到PSA的監管。處理EPI的企業需註冊為電子支付工具交換服務提供商(EPIESPs)。
- 算法穩定幣:不以法定貨幣為支持的算法穩定幣,如果在區塊鏈上可轉讓,則視為加密資產。
- 證券代幣:代表股份、債券或基金權益的證券代幣根據《金融工具與交易法》作為電子記錄可轉讓權利進行監管。處理這些證券代幣的企業需註冊為第一類金融工具業務運營商(Type I FIBOs)。
- 非同質化代幣(NFT):如果NFT不作為支付手段,通常不在當前的監管框架內。
- 穩定幣監管:穩定幣與其他貨幣計價資產有所區分,基於其作為對不特定個人支付的用途以及對不特定個人的購買/銷售。
- EPI發行人:僅有在日本獲得許可的銀行、資金轉移服務提供商、信託銀行或信託公司可以發行EPI。
- 新加密資產:計劃處理新加密資產的CAESPs必須提前通知金融服務局(FSA)。
- 資產隔離:CAESPs需將用戶的法定貨幣和加密資產與自身財產分開管理。法定貨幣必須以信託形式保管,加密資產必須在單獨的钱包中管理,至少95%應存放在冷钱包中。
- CAESP要求:申請成為CAESP的企業必須是股份公司或在日本有業務的外國CAESPs,並滿足特定的財務和組織要求。
- 加密資產的繼承:儘管在理論上適用繼承法,但由於加密資產的匿名性質,存在實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