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香港與新加坡仍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加密貨幣司法管轄區,但兩者的監管理念截然不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已頒發10張虛擬資產交易平台(VATP)牌照,允許零售用戶參與現貨加密ETF、質押服務和代幣化債券交易。相比之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已發出超過30張主要支付機構(MPI)牌照,但限制零售加密准入,重點發展機構級基礎設施

香港的牌照制度旨在吸引零售投資者和全球交易所,平台如HashKeyOSL向公眾提供質押和ETF交易服務。新加坡則接納Coinbase、Crypto.com 和 Ripple等企業,但要求用戶通過風險認知測試,禁止信用卡購買加密貨幣,並強制執行客戶資金每日對帳。結果形成分流:香港在零售創新方面領先,而新加坡則主導機構合規。

稅收激勵與業務遷移

香港實行零資本利得稅,加密交易也不徵收增值稅,對交易者和零售平台極具吸引力。此外,香港透過對代幣化ETF和政府債券的印花稅豁免來鼓勵資產代幣化。新加坡雖然也具稅收優勢,但已加強對離岸加密企業的監管。自2025年6月30日起,所有服務海外客戶的新加坡註冊實體必須獲得數位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牌照,否則必須停止營運。

此政策導致人才與資本向杜拜和香港遷移。如BitgetBybit已遷移員工,而幣安則透過避免直接面向客戶的角色,在新加坡保留數百名遠端員工。新加坡的嚴格制度被視為吸引受監管機構資本的長期策略,旨在減少監管套利,但也可能失去在零售創新方面的優勢。

沙盒計畫與可編程貨幣

香港推出的LEAP框架(法律清晰度、生態擴展、應用開發、人才合作)支持代幣化政府債券、穩定幣試點和代幣化ETF的二級市場交易。該市亦透過數碼港資助區塊鏈項目,並將於2025年8月1日實施穩定幣牌照制度。

新加坡的Orchid計畫自2021年啟動,專注於可編程數位貨幣和新加坡數位元(DSGD)的基礎設施建設。該計畫包括目的綁定貨幣(PBM)、代幣化存款和批發CBDC結算試驗。MAS正在試點批發CBDC的即時發行,並探索跨境證券結算。這些舉措反映出新加坡對合規、可編程金融的重視,而非零售投機。

hong kong singapore

ETF推廣與代幣化策略

香港在加密ETF採用方面領先,於2024年推出亞洲首個現貨比特幣和以太坊ETF,並在2025年擴展至代幣化ETF。這些產品可在持牌平台交易,印花稅處理明確,二級市場支持完善。該市亦在代幣化黃金、太陽能板和政府債券,展現其對實體資產數位化的承諾。

新加坡在ETF推廣方面較慢,但在代幣化應付帳款與穩定幣互操作性方面取得進展。亞馬遜與匯豐銀行正在測試基於PBM的代幣化發票,Grab與支付寶則試點跨錢包穩定幣支付。這些應用反映出新加坡專注於企業級應用,如供應鏈金融與可編程支付。

合規架構與風險控制

新加坡MAS已成為全球加密合規領域的領導者,執行旅行規則,禁止零售激勵,並要求獨立託管與反洗錢/反恐融資(AML/CFT)協議。亦強制實施客戶資產隔離、對DeFi平台的加強盡職調查,以及對面向海外的實體進行嚴格許可管理。

香港則更為寬鬆,正在整合其數位資產監管體系。SFC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FSTB)正進行全面法律審查,以統一交易商、託管人與穩定幣發行人的牌照制度。該市的做法在創新與投資者保護之間尋求平衡,儘管批評者認為其制度可能不如新加坡的機構保障機制穩健。

策略展望:通往全球領導地位的分歧路徑

香港押注於零售准入、資產代幣化與ETF流動性,力圖成為亞洲加密之都。新加坡則構建一個合規、可編程且受機構信任的生態系統,以Orchid計畫與批發CBDC試點為核心。兩座城市正在塑造數位金融的未來——但其理念、執行方式與目標受眾截然不同。


Trade on JuCoin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Shogu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