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是指將房地產、美國國債、大宗商品與私人信貸等實體資產的所有權轉換為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這些代幣代表對基礎資產的合法權利,可用於交易、抵押或整合至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中。流程通常從鏈下結構設計開始,將資產置入特殊目的載體(SPV)或信託中,由受監管的資產管理人負責管理,並由持牌託管機構保管。經過驗證後,資產的元資料(如所有權、估值與法律狀態)將與鏈上發行的代幣綁定。
華爾街為何轉向代幣化資產
截至 2025 年,RWA 市場規模已達 2300 億美元,DeFi 協議中的總鎖倉量(TVL)超過 127 億美元。這一成長來自機構採用與監管明朗化。貝萊德(BlackRock)、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與摩根大通(JPMorgan)皆推出了代幣化國債產品,其中貝萊德的 BUIDL 基金吸引超過 5 億美元存款。這些機構看重區塊鏈結算的高效率、全天候流動性與降低對手風險與對帳成本的潛力。代幣化國債已成為 DeFi 借貸市場中首選的鏈上抵押品,因其收益穩定、波動性低。
解鎖流動性與碎片化所有權
RWA 代幣化最具顛覆性的特點之一是碎片化。投資者無需鉅額資金即可擁有高價值資產的一部分,例如曼哈頓辦公大樓或畢卡索畫作。這種機制降低了進入門檻,並透過數位錢包實現全球參與。此外,代幣化資產可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上交易,或整合至自動化收益策略中,為持有者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與傳統市場不同,這些代幣可全天候交易,提供前所未有的彈性與即時定價機制。
超越金融:碳權、藝術與智慧財產權
儘管國債與私人信貸等金融工具主導 RWA 市場,但代幣化正擴展至非金融領域。例如,碳權正在被代幣化以提升可追溯性,防止碳排放重複計算。Toucan 與 KlimaDAO 等專案正建立鏈上碳登錄系統,提升 ESG 市場的透明度。在藝術領域,Particle 與 Artex 等平台允許投資者共同擁有實體藝術品,區塊鏈則確保其來源與真偽。智慧財產權(IP)也正被代幣化,使創作者可透過智能合約與二級市場變現其版稅收入。
監管動態:GENIUS 法案與 MiCA
監管環境正逐步支持 RWA 代幣化。在美國,擬議中的GENIUS 法案旨在為穩定幣與代幣化資產建立全國性框架,明確託管、揭露與合規要求。在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條例(MiCA)為資產支持型代幣提供完整法律架構,包括發行人與託管人的許可規範。這些進展正降低法律不確定性,鼓勵機構參與。
基礎設施與協議推動 RWA 熱潮
多個區塊鏈平台正引領現實世界資產(RWA)代幣化的發展。Centrifuge 讓企業能將發票與現實世界信貸代幣化,並與 MakerDAO 和 Aave 等 DeFi 協議整合。Ondo Finance 提供代幣化的美國國債與貨幣市場基金,實現傳統金融與去中心化金融的橋接。Maple Finance 和 Goldfinch 則專注於以鏈下資產為基礎的無擔保借貸。這些協議結合預言機、法律結構與合規模組,確保代幣化資產具備法律效力與經濟可行性。區塊鏈基礎設施、法律創新與機構資本的融合,正迅速將 RWA 從小眾實驗推向數位資產生態的核心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