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薩爾瓦多以「全球首個比特幣法定貨幣國」的標籤驚艷世界,如今卻因法律修訂上演了一齣「政策變臉秀」。比特幣技術公司JAN3 CEO薩姆森·毛(Samson Mow)抽絲剝繭,揭開這場「名實分離」的法律迷局——比特幣仍是法定貨幣,但離真正的「錢」越來越遠。究竟發生了什麼?咱們來理理邏輯。
法律修訂:一場「名義保衛戰」
- 頭銜沒撤,但「鈔能力」被沒收了
比特幣的「法定貨幣」名號依然躺在法律條文裡,但關鍵變化在於:「貨幣」一詞被悄悄刪除。說白了就是:商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本店暫不支持比特幣」,而國家不會強制要求。
薩姆森·毛犀利總結:「就像給比特幣發了張榮譽證書,但沒配辦公室鑰匙——面子給足,裡子自便。」
- 政府退居二線,只管「囤幣養老」
薩爾瓦多政府手握國庫裡的比特幣儲備,卻不再扮演「加密推廣大使」。民眾想用比特幣買菜?沒問題。但如果商家嫌麻煩,國家也不能強制,這是你情我願的事情。
唯一利好堅守者:比特幣交易繼續免稅。但沒了國家政策推力,這份福利還能留住多少用戶?恐怕得打個問號了。
條款暗改:細節裡藏著「軟著陸」
- 標價遊戲:從「明牌」到「暗碼」
原條款:商品價簽可光明正大標比特幣價格(比如「1杯咖啡=0.0001 BTC」)。
新條款:價格需以傳統貨幣顯示,比特幣支付按實時匯率換算。薩姆森·毛調侃:「這下商家得常備計算器,顧客得一邊想今天是喝拿鐵還是卡布奇諾,一邊打開比特幣價格換算一下匯率。」
- 政府帶頭「撤退」?這些場景不再收幣
繳稅、辦護照、甚至機場12美元的旅遊簽證費,比特幣支付通道悄然關閉。更微妙的是,政府推廣比特幣交易的義務被刪除,國家錢包Chivo或被「放養」。網友戲稱:「Chivo從寵兒變流浪貓,皇糧沒了,全靠市場投喂。」
國際圍觀:先鋒光環褪色,加密世界另尋新星
商家陷入觀望: 沒了政策「撐腰」,中小商戶可能迅速「躺平」。畢竟維護比特幣支付系統費時費力,若用戶寥寥,誰願淌一腳泥?
全球加密版圖洗牌: 薩爾瓦多雖仍是話題中心,但後起之秀已搶佔生態位:
- 不丹: 悶聲囤幣,低調布局國家加密儲備;
- Próspera經濟特區: 堅守比特幣法定貨幣地位,硬核指數拉滿;
- 馬德拉、捷克: 持幣超1年免稅,長線玩家狂喜;
- 哥斯達黎加密林社區: 野生比特幣烏托邦,連買椰子都能掃碼支付。
幕後推手:一場與IMF的「優雅妥協」
薩姆森·毛點破玄機:此次修訂實為薩爾瓦多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平衡術」。面對IMF對金融風險的連環警告,薩爾瓦多選擇「戰術性讓步」——名義上保留比特幣地位,實操中弱化強制力。用外交黑話來說:「原則不動搖,方法可靈活。」
未來猜想:總統連任或成轉折點
儘管法律「鬆綁」,但總統布克爾(Nayib Bukele)的比特幣情結人盡皆知。其連任後是否會祭出新招(比如重啟「比特幣城」計劃),仍是最大懸念。眼下,薩爾瓦多的加密試驗更像一場社會實驗:當政策光環褪去,比特幣能否靠「真本事」活成百姓的支付選項?答案或許藏在市井街角的掃碼聲裡。
(本文基於薩姆森·毛逐條法律解析,輔以全球加密生態觀察,理性吃瓜,謹慎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