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鏈上價值分配的範式革命

2025年7月15日,Core基金會正式啟動Rev+協議——區塊鏈行業首個協議層級的收入共享機制。該方案首次允許智慧合約開發者、穩定幣發行方及DAO直接從用戶交互產生的Gas費中分潤,解決了Web3領域長期存在的價值分配斷層問題。

數據顯示,穩定幣年鏈上交易額超過35萬億美元(是Visa全球交易量的兩倍),但發行方此前無法從中獲益。Rev+通過重構Gas費流向,將鏈上流通轉化為可持續收入來源,已吸引Tether、Circle等頭部穩定幣發行商測試接入,香港金管局更將其納入「穩定幣沙盒2.0」試點。

Core Rev+ Protocol Analysis: How On-Chain Revenue Sharing Redefines the Web3 Economy
Image Source:X

這篇Market Insights文章討論了Core基金會推出Rev+協議,首次實現開發者與穩定幣發行方直接捕獲鏈上交易價值,詳解技術原理與行業影響。

技術架構:四維貢獻模型驅動分配

Rev+的核心創新在於建立透明可驗證的分配邏輯:

直接費用共享: 當用戶執行穩定幣轉帳或合約交互時,Gas費按預設比例(如20%)自動分配給相關項目的智慧合約地址。

動態獎勵池: 剩餘Gas費注入獎勵池,基於四維指標分配:

  • 交易量占比(如某穩定幣占全網交易量30%則獲30%獎勵)
  • 新增獨立地址數(激勵用戶增長)
  • 名義交易金額(反映資金規模)
  • 累計Gas消耗(衡量網路貢獻)

該模型運行於Core鏈(唯一兼容比特幣質押的EVM鏈),單筆交易成本低至$0.001,為高頻金融交互提供基礎。開發者可通過JuCoin的開發者文檔了解接入細則。


Register on JuCoin

解決的核心痛點

行業失衡現狀

  • 穩定幣發行方困境: USDT、USDC等日均處理千億美元交易,但收入僅依賴儲備金利息(年化約4.5%),無法捕獲鏈上價值。

  • 開發者激勵缺失: DeFi協議貢獻30.8%的鏈上活動,卻需支付高額Gas費部署合約(類比「租金」),而非獲得收益分成。

Rev+的突破性

  • 利益重新對齊: 將協議使用者轉化為收入來源(如穩定幣每筆轉帳均為發行方創造收益),減少對代幣通脹補貼的依賴。

  • 零門檻接入: 支援所有部署在Core鏈上的資產(穩定幣、RWA、NFT),無需額外發行治理代幣。

市場影響與早期實踐

數據表現

  • 上線24小時:觸發12萬筆鏈上查詢交易,頭部項目諮詢量激增300%。

  • 機構響應: 70%早期測試配額被亞洲對沖基金鎖定,預示資本認可模型潛力。

關鍵合作進展

  • Tether(USDT): 計劃將1%的鏈上轉帳Gas費(約每日$50萬)通過Rev+回流至金庫。

  • 香港監管試點: 探索合規分帳模型,允許企業發行代幣化資產(如債券、股權)時自動捕獲流轉收益。

  • RWA賽道爆發: 企業可發行SpaceX股權類代幣(如SPCX)並獲取交易分成。

爭議與風險平衡

分配公平性質疑

  • 馬太效應風險: 按交易量分配可能導致頭部項目壟斷收益(如USDT占比60%),中小開發者邊緣化。

  • 節點激勵削弱: 部分Gas費分流後,Core鏈驗證者收益可能從當前8–15%降至5–10%,需動態平衡。

監管適配挑戰

  • 稅務模糊性: 美國IRS或將Gas分潤視為「證券分紅」,增加發行方稅務申報複雜度。

  • 證券界定風險: 美國SEC評估「收入共享」是否構成未註冊證券發行,或限制美區項目接入。

技術實現瓶頸

  • 多鏈擴展難題: 當前僅支援Core鏈資產,比特幣錨定幣等跨鏈資產的分潤方案尚在開發中。

當鏈上交易成本轉化為生產力回報,當開發者從「支付租金」變為「擁有產權」,Web3才真正成為價值創造引擎。Rev+的實踐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去中心化經濟能否實現公平分配」的終極測試——其成敗將定義下一代互聯網的生產關係。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Neason 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