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已成為當代小說中反覆出現的主題,特別是在科技驚悚、賽博龐克與未來幻想類作品中尤為常見。在丹尼爾·蘇亞雷斯的《惡魔》及其續作《自由™》中,數位貨幣被用來資助一場由人工智慧主導的去中心化起義,展現加密技術如何支撐另類權力結構。尼爾·史蒂芬森的《墮落;或地獄中的道奇》更進一步,構想一個基於區塊鏈的數位來世,意識被上傳並由去中心化協議管理。這些敘事不僅為了真實感而引入加密貨幣,更將其嵌入世界觀的哲學架構中,探討自主權、監控與中心化權力崩潰等主題。

文學象徵:加密貨幣作為信任崩解與制度瓦解的隱喻

在文學小說中,加密貨幣常被用作隱喻,象徵破碎的信任與制度衰敗。比特幣與區塊鏈象徵傳統社會契約的瓦解與演算法治理的興起。在反烏托邦背景下,加密貨幣可能是高度監控社會中最後的金融自由堡壘。根據 Devdiscourse 的觀察,作家利用比特幣的匿名性與不可竄改性,探討透明與隱私、永恆與波動之間的張力。這種雙重性讓創作者得以深入剖析去中心化的心理與社會代價,將加密貨幣描繪為既是解放力量,也是存在性疏離的來源。

學術觀點:加密貨幣在文學批評與經濟小說中的地位

加密貨幣也進入了文學與文化批評領域,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文學中表現突出。2023年,維也納大學與紐約大學的研究者在 Springer 發表研究,分析加密敘事如何反映人們對資本主義、自動化與數位身份的焦慮。該計畫研究了唐·德里羅與艾爾弗麗德·耶利內克等作家的跨大西洋小說,追蹤區塊鏈如何作為「敘事技術」打破傳統敘事結構。這些作品常模糊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界線,藉由加密貨幣批判新自由主義,探索替代經濟想像。

MDPI 對超過 480 篇加密相關學術論文的系統性回顧指出,文獻主要聚焦於投資者行為、資產配置、市場微結構與風險管理四大主題。雖然這些主題偏向金融領域,但它們也深刻影響小說中對加密貨幣的描繪——充滿波動性、高風險,並帶有強烈心理張力。小說角色常反映現實中的加密投資者,受到「錯失恐懼症」(FOMO)、對制度的不信任或自由主義信仰驅動。這種學術洞察與敘事創作的交織,使加密題材小說更具情感真實性,讓虛構情節更貼近現實行為。

crypto literature

擬人化與寓言:加密貨幣作為文學原型

部分作家與評論者更進一步,將加密貨幣擬人化為文學角色。2025 年 Wirex 的一篇文章將以太坊比作《綠野仙蹤》中的奧茲巫師——神秘、變革性強且難以捉摸;比特幣則被比喻為《白鯨記》中的莫比·迪克,象徵執念與難以企及的財富。Chainlink 被類比為《達文西密碼》,揭示隱藏的真相;而 BAT(基本注意力代幣)則被視為《一九八四》,反抗監控資本主義。這些類比雖帶有戲謔色彩,卻反映出加密貨幣已深植文化意識,成為意識形態、野心與顛覆的化身。

加密驅動的敘事世界:元宇宙中的文學邊界

隨著元宇宙概念的興起,加密貨幣正成為未來小說中的世界建構工具。作家們創造沉浸式數位世界,NFT、DAO 與代幣經濟主導社會互動與資源分配。這些虛構世界反映現實中對去中心化治理與數位身份的實驗。根據 Webopedia 的說法,Decentraland 與 The Sandbox 等平台不僅塑造虛擬經濟,也啟發了敘事框架,讓讀者成為代幣化生態系統的參與者。加密與敘事的融合模糊了虛構與現實的界線,使加密貨幣不僅是文學主題,更成為文學媒介。

加密貨幣推動文類演化:從科幻到文學寫實

比特幣與區塊鏈也影響了文學類型的演變。在科幻小說中,加密技術成為描繪後資本主義未來的技術畫布;在犯罪與驚悚小說中,它是贖金、洗錢或數位間諜的情節引擎;在文學寫實中,加密貨幣越來越多地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出現,反映其在社會中的常態化。Inventiva 指出,《比特幣億萬富翁》與《離開》這類作品探討去中心化金融的社會與倫理影響,搭起了幻想小說與當代評論之間的橋樑。


Trade on JuCoin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Shogu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