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亞洲加密貨幣挖礦格局正經歷由監管改革、能源經濟學與機構資本推動的戰略重組。該地區約占全球加密貨幣市場收入的30.7%,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37.8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4%。儘管中國的挖礦禁令仍在將業務轉移至海外,印度、韓國與越南正透過基礎設施投資與政策創新崛起為區域領導者。
例如,印度的挖礦硬體市場正以12.3%的年複合增長率成長,受到國內需求與機構興趣的推動。與此同時,韓國的挖礦產業正與ESG標準接軌,越南則計劃在2025年3月前完成虛擬資產監管試點方案,表明其成為加密中心的意圖。
硬體創新與效率提升
技術創新正在重塑亞洲挖礦經濟。ASIC礦機算力已達150 TH/s,能效超過30 J/TH,使舊型號逐漸淘汰。MicroBT的WhatsMiner M6XS+系列於2024年中推出,採用浸沒式與水冷設計,大幅降低熱能負荷。
日本與韓國正在引入AI優化工具以管理工作負載、預測故障並動態調整能耗。這些工具在空間與冷卻受限的城市挖礦環境中特別重要。雲挖礦與遠端託管服務也在擴展,尤其在東南亞,去中心化基礎設施提供了無需前期資本投入的可擴展性。
永續性與能源策略
環境責任已成為結構性要求。2025年,全球62%的挖礦業務依賴可再生能源,亞太地區在水力與太陽能方面領先。不丹與印尼利用豐富的水力資源,而中國的瓦斯氣體變現與碳抵消項目在禁令下提供替代模式。
韓國的ESG政策要求排放報告並鼓勵清潔能源使用。澳洲的NGER修正案現涵蓋垃圾掩埋場甲烷捕集,間接支持利用廢能的挖礦業務。這些發展反映出向「效率證明」(Proof-of-Efficiency)轉變的趨勢,其中永續性指標與算力同等重要。
監管碎片化與許可進展
亞洲的監管環境雖分散但迅速成熟。新加坡已發放超過30張主要支付機構(MPI)牌照,香港則批准了10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VATP),為機構挖礦業務提供明確路徑。
越南與泰國正在完善全面加密法規,越南目標在2025年3月13日前完成。法規涵蓋穩定幣、質押服務與挖礦披露,與FATF旅行規則及SEC ESG報告標準接軌。
相比之下,哈薩克的能源配給與中國的挖礦限制仍迫使礦工遷往如巴拉圭、冰島與阿聯酋等能源充足、監管清晰的地區。
機構轉型與基礎設施多元化
機構參與者正將挖礦重新定義為數位基礎設施。Riot Platforms與Applied Digital已重塑品牌,聚焦AI資料中心與高效能運算,不再局限於加密業務。CoreWeave原為以太坊礦工,現營運GPU雲服務,服務於美歐AI開發者。
此轉型源於對穩定收入來源與高效能基礎設施的需求。挖礦公司正利用現有設施支援機器學習、渲染與科學模擬,將加密礦場轉變為多用途資料中心。
盈利指標與市場動態
儘管監管阻力存在,亞洲挖礦仍具盈利性。比特幣挖礦平均收益為$0.065/TH/s,以太坊質押年收益穩定在4.2%。如萊特幣、狗狗幣與Kaspa等替代幣因低能耗與交易費上升而受歡迎,尤其在印度與菲律賓等零售主導市場。
F2Pool與ViaBTC等亞洲根基深厚的礦池持續主導區塊生產,為小型營運者提供穩定回報。雲挖礦訂閱量成長了21%,Genesis Mining與BitDeer引領被動收入趨勢。
亞洲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的戰略角色
亞洲加密挖礦市場正演變為全球數位資產基礎設施的支柱。隨著越南、泰國與韓國推進監管清晰化,印度與印尼投資硬體與可再生能源,該地區有望實現持續成長。
永續性、機構級營運與監管協調的融合,標誌著產業正適應地緣政治、環境與技術壓力。亞洲挖礦業不再只是算力強國——它正成為能源整合、合規驅動的數位基礎設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