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正經歷結構性轉型。過去專注於流動性與資本保值,如今財務部門正將數位資產視為戰略儲備。截至2025年中,全球已有超過90家上市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中持有加密貨幣,總額超過760億美元。這一轉變受到多重因素驅動:持續通膨、法幣貶值、傳統工具收益偏低,以及希望與Web3原生生態接軌。比特幣仍為主力資產,但以太坊、XRP、Solana,甚至與AI相關的Fetch.ai(FET)等代幣也迅速受到青睞。
融資機制:PIPE、可轉債與結構性融資
部署加密財務策略需資金支持,企業正採用日益複雜的融資結構。PIPE(私募配售)成為主流方式,機構投資者以折價取得股份,提供前期資金。可轉債則常為零息債券,並以加密資產作為擔保,提供靈活性。例如,GameStop與川普媒體科技集團於2025年透過PIPE與可轉債籌得數十億美元,用於購買比特幣。與此同時,Interactive Strength(TRNR)設立5億美元融資結構,收購FET代幣,打造全球最大企業AI代幣儲備。
多元配置:以太坊、FET與穩定幣
儘管比特幣仍為旗艦資產,但企業正積極多元化其加密資產組合。SharpLink Gaming籌得4.25億美元建立以太坊儲備,顯示其轉向智能合約平台。VivoPower International增持1.21億美元XRP,Nano Labs則透過5億美元可轉債計畫收購BNB。這種多元化反映企業將財務資產與營運重點對齊的趨勢。例如,AI公司集中持有FET,而金融科技公司則探索USDC與PYUSD等穩定幣,用於收益生成與跨境支付。
風險管理:對沖波動與確保流動性
加密資產的波動性對財務管理者構成挑戰。根據FinchTrade,主要風險包括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對手風險與監管不確定性。企業採取以下策略應對:
- 現金流預測與流動性緩衝,避免被迫清算;
- 包含穩定幣與山寨幣的多元化組合,降低比特幣價格波動影響;
- 使用mNAV(市場調整淨值)與BPS(每股比特幣)等指標,透明傳達風險敞口;
- 利用遠期合約與選擇權等工具對沖匯率與加密價格風險。
部分公司亦透過比特幣抵押貸款釋放流動性,在不出售資產的情況下滿足營運需求並保留上漲潛力。
監管明朗與機構推動
2025 年的監管環境比以往更加友善。美國通過了 GENIUS 法案,為穩定幣發行建立了明確框架;OCC、FDIC 與聯準會也撤銷了對企業加密活動的限制。這使得企業財務部門能夠透過持有由美國國債支持的穩定幣獲得 4–5% 的收益,甚至發行自有穩定幣以捕捉浮動利潤。同時,美國政府設立的 戰略比特幣儲備與 貝萊德推出的 BUIDL 基金,進一步鞏固了加密資產作為企業財務資產類別的合法地位與制度支持。
案例研究:Strategy Inc.、Metaplanet 與 GameStop
- Strategy Inc.(前身為 MicroStrategy) 持有 553,555 枚比特幣,總價值超過 520 億美元,平均購買成本為每枚 68,459 美元。其股票代碼 MSTR 已成為比特幣敞口的代表性標的。
- Metaplanet 是一家日本企業,透過發行債券與股票,累積持有超過 10.7 億美元的比特幣。
- GameStop 則於 2025 年 5 月購入 4,710 枚比特幣(約 5 億美元),並將其定位為對抗法幣貶值與系統性風險的避險資產。
這些公司不僅重構了資產負債表,也重新定義了其市場敘事,吸引尋求間接加密資產敞口的投資者。
前景展望:機構化與戰略訊號
Bernstein 分析師預測,未來五年內上市公司對比特幣的配置可能高達 3,300 億美元,是目前水準的四倍。這代表企業財務正發生結構性轉變。加密財務策略已不再是邊緣實驗,而是成為企業對外傳遞 創新、韌性與長期價值觀 的戰略訊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