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角色既根本又矛盾。早在2010年代初期,中國就成為比特幣挖礦的中心,到2020年佔據全球算力超過65%。這一主導地位來自四川、雲南等地的廉價水電資源,以及比特大陸、嘉楠耘智等硬體巨頭的支持。即使在2021年實施挖礦禁令後,中國的影響仍未消失——比特大陸仍是全球ASIC礦機的領導者,部分偏遠地區的地下挖礦活動也仍在持續。

2025年禁令:全面切斷

2025年6月,中國實施了迄今最嚴格的加密政策:全面禁止挖礦、交易,甚至個人持有加密貨幣。這一舉措遠超以往僅針對交易所與礦場的限制。如今,即便是透過海外錢包持有比特幣、以太幣等去中心化代幣的個人,也將面臨法律風險。其背後邏輯在於清除與數位人民幣(e-CNY)競爭的所有資產,為國家主導的數位金融體系鋪路。

市場反應:震盪之後的穩定

中國的監管動態歷來對市場影響深遠,2025年的禁令亦不例外。比特幣價格從11.1萬美元跌至10.4萬美元,以太幣也下跌近7%。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市場迅速反彈。這種韌性反映出全球加密生態的成熟——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地的流動性與投資信心已形成多極格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與非託管錢包的普及,也降低了對中國中心化平台的依賴。

區塊鏈戰略:拒絕加密,擁抱技術

儘管對加密貨幣持敵意態度,中國政府仍積極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政府支持企業級區塊鏈項目,並投資如Conflux這類合規公鏈。以太坊技術也被應用於物流、金融等領域,但皆在嚴格監管下運行。這種「拒絕代幣、擁抱區塊鏈」的策略,體現中國在不放棄控制權的前提下,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提升效率的意圖。

中國 china

香港:平行的加密通道

在中國大陸全面封禁的同時,香港卻成為加密創新的戰略前哨。該地區允許持牌交易所營運,並鼓勵機構參與,成為中國資本與全球加密市場之間的橋樑。許多中國創立的加密項目與交易平台選擇在香港設立總部,以維持國際市場的接入。這種雙軌策略讓中國在表面上遠離DeFi的同時,仍保有實質影響力。

戰略持倉與隱性影響力

即使在國內禁令之下,中國仍透過數位資產持倉維持影響力。據報導,政府掌控從PlusToken等詐騙案中繳獲的超過20萬枚比特幣,為其在價格走勢上提供潛在槓桿。此外,中國企業仍主導全球礦機供應鏈,地下挖礦也繼續貢獻全球算力。這些結構性因素確保中國在加密市場中的隱性存在。

全球市場仍在關注北京

截至2024年,中國佔全球加密貨幣市場收入的11.1%。儘管2025年禁令可能導致此比例下降,但其歷史貢獻、技術基礎與政策導向仍在塑造全球敘事。無論是推動CBDC、投資區塊鏈,還是進行監管實驗,中國仍是主權國家如何應對去中心化金融的重要風向標。


Trade on JuCoin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Shogu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