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新挑戰:如何對抗大模型「幻覺」

2025年5月,知名研究機構Messari發布報告指出,當前主流大語言模型(如GPT-4o)的幻覺率(輸出虛構內容機率)高達23%,這一缺陷迫使開發者重新審視AI的可靠性。Mira協議應運而生——作為首個去中心化事實驗證網絡,其日均處理30億token驗證請求,將合作應用的AI輸出準確率從70%提升至96%。這種技術突破正在重塑AI可信基礎設施的底層邏輯。

Mira Protocol Analysis: How Blockchain Technology Solves the AI Hallucination Problem
Image Source:X

這篇市場洞察文章討論了Mira協議如何透過多模型分布式驗證解決AI輸出不可靠問題,解析其技術架構、經濟模型與對AI可信革命的潛在影響。

技術架構:分布式驗證如何「打假」AI

Mira的核心創新在於原子化驗證流程。當AI生成一段內容時,協議會將其拆解為獨立的事實斷言。例如,當用戶提問「2025年比特幣減半時間」時,生成答案「2025年4月27日」將被分解為「比特幣減半發生於2025年」和「具體日期為4月27日」兩個斷言。

每個斷言會進入三層驗證網絡:

  • 異構模型節點: 由Llama 3.3、DeepSeek-R1等不同架構的模型獨立判斷真偽;

  • 混合共識機制: 結合節點質押代幣數量(PoS)與算力投入(PoW),需75%節點同意才通過;

  • 鏈上存證: 驗證結果生成加密證書,存儲於Mira區塊鏈以供追溯。

該機制有效防止模型同謀。例如,某節點若被惡意操控試圖偽造「比特幣減半推遲」,其餘節點會因資料源差異發現異常。根據測試網數據,這種設計使系統性攻擊成本提升至780萬美元,遠高於多數攻擊者的承受能力。

經濟模型:用代幣激勵構建可信網絡

Mira的經濟體系圍繞代幣激勵與約束展開:

  • 質押驗證: 節點運營商需質押代幣參與驗證,惡意行為將扣除保證金;

  • 收益分配: 驗證費用按算力貢獻分配,教育類查詢優先路由至公益節點;

  • 治理權利: 持幣者投票決定協議升級方向,如新增支援的影片串流驗證模組。

該模型已吸引分布式算力平台io.net、Aethir等合作方加入,提供超過2.8萬塊GPU的驗證資源。節點運營商目前日均收益約47美元,高於傳統雲端計算租賃收入的35美元。


Register on JuCoin

行業影響:從維基百科到金融合約的變革

Mira的技術正在多個領域引發變革:

內容可信化:

  • 維基百科審核平台WikiSentry接入Mira後,自動核查新編輯內容的準確率從82%提升至97%;
  • 社群媒體Klok利用該協議過濾假新聞,用戶留存率提高42%。

高風險場景:

  • 法律科技公司LexChain用Mira驗證合約條款,錯誤率降低90%;
  • 醫療AI診斷平台MD.ai引入驗證層後,誤診投訴下降76%。

金融應用:

  • 對沖基金Sentinel透過Mira即時驗證市場分析報告,交易信號準確性提升31%;
  • 自動化稽核工具AuditX節省人工複核成本約220萬美元/年。

潛在風險與未來挑戰

儘管前景廣闊,Mira仍面臨三重考驗:

  • 模型多樣性依賴: 若多數節點採用相同基座模型,可能再現系統性偏見;

  • 合規壓力: 歐盟擬將AI驗證納入《數位服務法案》監管,可能增加10%-15%營運成本;

  • 經濟博弈: 節點運營商可能優先處理高收益請求,導致公益類驗證延遲。

技術層面,其正在開發零知識證明驗證模組,計劃於2025年Q4上線。該功能允許在不暴露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完成驗證,對醫療、金融等隱私敏感場景至關重要。

可信AI的基礎設施革命

Mira的實踐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AI可信度不再依賴於單一模型的改進,而是轉向分布式驗證網絡。這種轉變如同互聯網從中心化伺服器向CDN網絡的演進,透過冗餘驗證構建系統性可靠。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重點關注協議的真實採用率而非代幣價格波動。例如,日均驗證請求量、企業客戶增長率等指標可透過JuCoin鏈上數據工具即時追蹤。只有當技術效用轉化為商業價值,Mira才可能成為AI時代的「信任基石」。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Neason 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