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tiBank Group:傳統金融巨頭的加密破局實驗
2025年5月,全球最大衍生品經紀商之一MultiBank Group宣布推出以太坊代幣$MBG,並計劃在未來四年內銷毀50%代幣供應量。這一舉動不僅是傳統金融機構對加密市場的里程碑式探索,更揭示了受監管資本如何通過通縮模型與實體資產錨定重構數字資產價值邏輯。憑藉607億美元資產負債表、350億美元日均交易量與17國監管牌照,MultiBank的入場標誌著Web3金融基礎設施進入機構主導的新階段。

這篇市場洞察文章討論了MultiBank Group的MBG代幣經濟設計、四年銷毀50%供應量的通縮機制,及其如何通過房地產代幣化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市場。
通縮機制:四年銷毀440億美元的代幣經濟學
$MBG代幣的核心設計是通過系統性回購銷毀創造稀缺性。其通縮路線圖分為兩個層面:
-
基礎銷毀:首年銷毀5820萬美元代幣(占初始供應量10.5%),四年累計銷毀440億美元;
-
動態調整:代幣採用率每提升1%,額外觸發0.2%銷毀。例如,若生態交易量增長20%,年銷毀量將增加4%。
這種模式超越了傳統交易所代幣(如BNB季度銷毀),形成可預測的稀缺性預期。對比來看,MBG的通縮速度是比特幣減半週期的3.6倍(按初始供應量計算)。若計劃嚴格執行,到2029年市場上流通的MBG可能僅剩5億枚,遠低於當前多數主流代幣。
RWA錨定:30億美元房地產代幣化的價值支撐
$MBG的價值不僅依賴供需關係,更通過與現實世界資產(RWA)綁定建立底層支撐:
-
資產錨定:與阿聯酋MAG集團合作,將迪拜30億美元商業地產代幣化,租金收益按日分配至$MBG質押池;
-
風險對沖:房地產租金年化收益率6.2%,可在加密市場波動時提供穩定現金流;
-
合規結構:資產所有權通過開曼SPV持有,代幣持有者享有收益權但不涉及法律所有權,符合多國監管要求。
這種設計使$MBG成為首個同時具備通縮屬性與實體資產背書的機構級代幣。根據測算,若RWA規模擴展至100億美元,質押者年化收益可能提升至9.8%。
機構優勢:監管牌照與流動性網絡的護城河
MultiBank Group的傳統金融資源為其加密佈局提供了獨特優勢:
-
合規通道:已在歐盟、美國、阿聯酋等17國獲得牌照,支持法幣與加密貨幣的合規出入金;
-
客戶基礎:200萬高淨值用戶可直接遷移至加密平台,首年目標轉化率15%;
-
交易深度:現有日均350億美元的外匯與大宗商品交易量,為加密ECN提供即時流動性。
這些資源使其能夠規避多數加密項目面臨的冷啟動難題。例如,其機構交易平台MEX Exchange計劃2026年上線加密ECN服務,目標日均交易量4600億美元,接近當前Coinbase現貨交易量的3倍。
風險警示:代幣集中度與政策博弈
儘管前景廣闊,$MBG仍面臨三重挑戰:
-
代幣分布:團隊與早期投資者持有39.9%代幣,2025年Q3將解鎖800萬枚(占流通量23%);
-
監管不確定性:美國SEC正評估「證券型代幣」監管框架,可能限制$MBG在美流通;
-
技術依賴:以太坊主網Gas費波動可能影響高頻交易體驗,Layer2遷移方案尚未明確。
未來影響:傳統金融與加密市場的融合範式
MultiBank Group的嘗試為行業提供了兩種關鍵啟示:
-
機構入場路徑:通過代幣化既有資產與用戶基礎,而非從零構建生態;
-
價值穩定模型:結合通縮機制與RWA收益,降低代幣波動性至傳統金融產品水平。
若其2027年去中心化金融基建計劃成功,可能催生首個連接傳統銀行、券商與DeFi協議的混合生態。對普通投資者而言,需關注鏈上質押率、RWA資產規模等指標,這些數據可通過JuCoin鏈上實時追蹤。只有當機構流量真正轉化為鏈上活躍度,$MBG的長期價值邏輯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