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要點
- 加密貨幣與AI融合:加密貨幣挖礦與AI計算基礎設施的戰略融合產生協同效應,有望通過2030年減少0.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
- 能源需求上升:加密貨幣挖礦和AI數據中心目前消耗全球2%的電力,預計到2028年將升至3.5%,相當於日本的用電量。
- 投資者洞察:隨著數字技術推動能源市場變革,可再生能源、高效硬體和靈活計算基礎設施領域蘊藏大量機會。
- 可持續性挑戰:不斷上升的能源需求帶來環境影響,需要採用可再生能源整合和高效共識機制等創新解決方案。
- 監管考量:全球政策演進可能對能源使用徵稅,影響加密貨幣與AI融合的經濟性,推動可持續實踐。
由加密貨幣和人工智慧主導的數位化快速發展,給全球能源資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加密貨幣挖礦和數據中心合計約占全球電力需求的2%,預計到2028年這一比例可能激增至3.5%,相當於全球第五大電力使用者日本的用電量。加密挖礦基礎設施與AI計算的戰略融合既帶來了挑戰,也創造了機遇,協同運營有望通過2030年避免多達0.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對投資者而言,這一轉型構成了能源基礎設施、計算能力和可持續性舉措交匯的新興前沿,在可再生能源部署、高效硬體、靈活計算基礎設施及策略計算能源合作方面提供多樣投資機會。
數位技術能源需求簡介
經濟數位化轉型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能源需求增長,驅動力來自加密貨幣與AI融合。兩者皆為高耗能技術,近年爆發式增長,對計算能力需求龐大,直接轉化為巨大的電力消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報告稱,2022年加密挖礦和數據中心合計占全球電力需求2%,預計2028年將升至3.5%,相當於日本當前的用電量。數位技術與能源需求的融合帶來了挑戰與機遇,尤其是尋求投資者洞察的新興趨勢。
能源消耗規模巨大,IMF指出,一筆比特幣交易的電力消耗約等於加納或巴基斯坦平均居民三年用電量。類似地,ChatGPT查詢的電力需求是普通Google搜尋的10倍,源於大型語言模型的計算密集特性。隨著技術規模擴大並逐步融入主流應用,其能源足跡必然增長,進而對能源市場、基礎設施發展和環境政策產生深遠影響。
數位能源範式轉變
數位技術與能源消耗關係正經歷根本性轉變。傳統上,數據中心和計算設施以處理能力為設計核心,能源消耗被視為次要運營成本。現今出現“能源優先”計算理念,能源基礎設施反向決定計算能力,改變了技術公司基礎設施開發的思路,也影響投資者評估數位技術領域機遇。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26年數據中心和AI的電力需求將翻倍,新增用電量相當於日本。此趨勢迫使企業在選址時優先考慮豐富且廉價的電力供應,而非傳統靠近人口中心。投資者需理解能源與計算的演變關係,以掌握由加密和AI融合驅動的數位技術投資良機。
加密貨幣當前能耗模式
比特幣挖礦因高能耗而臭名昭著,顯著推動能源需求增長。根據Statista,2022年初比特幣年化用電量創歷史新高,超過芬蘭電力消耗。比特幣能耗指數當前估算網絡年耗電141-160太瓦時(TWh),約占全球電力消費的0.6%-0.7%。巨大能源足跡引發對加密貨幣環境可持續性的擔憂,並促使多國加強監管。
加密貨幣能耗與其共識機制密切相關。多數成熟幣如比特幣採用工作量證明(PoW),需礦工解決複雜數學問題以驗證交易和保障網絡安全,能耗高。2023年研究顯示IT支出、能耗與加密市值高度相關(多重相關係數95%)。預測2026年比特幣能耗或達142太瓦時,2022年採礦產生至少27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地理分布與能源來源
加密挖礦活動的地理分布影響能耗模式和環境效應。2021年中國禁採後,美國成為全球礦工中心,隨後是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馬來西亞、德國、伊朗和加拿大。此遷移改變了挖礦能源結構,2021年搬遷後比特幣礦工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從41.6%降至25.1%,加劇碳足跡問題。
目前估計比特幣挖礦年排放約6500萬噸二氧化碳。但研究顯示行業開始應對環境影響,約50%礦工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23%)、風電(14%)、核能(8%)、太陽能(5%)及其他(2%)。剩餘43%依賴化石燃料發電,凸顯可持續性挑戰。對投資者而言,向清潔能源轉型意味著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機會。
AI日益增長的能耗
生成式人工智慧是推動全球能耗增長的另一重要因素,進一步加劇能源需求。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預測,2030年數據中心電力消耗將超越兩倍,AI是主因。預計2030年數據中心用電達945太瓦時,相當於日本當前用電量,2024年為415太瓦時,約占全球總電力的1.5%。
AI能耗依任務不同差異顯著。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如GPT-3尤其耗電,估計消耗近1300兆瓦時(MWh),相當於130戶美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相比之下,觀看一小時Netflix耗電約0.8千瓦時(0.0008 MWh),訓練GPT-3的耗電相當於觀看162.5萬小時內容,顯示先進AI系統的巨大能源需求。
AI計算需求增長
AI能耗挑戰之一是模型規模不斷擴大,計算需求劇增。The Verge研究指出,AI模型多年持續增長,規模越大訓練與推理耗電越高。此趨勢形成“效率死亡螺旋”,鼓勵開發者不斷投入更多計算資源,抵消硬體效率提升帶來的節能效果。
AI應用占數據中心資源比重迅速增加。IEA統計,2024年AI伺服器占伺服器用電24%、數據中心總能耗15%。研究者懷疑數據低估了AI真實能耗,Digiconomist創始人Alex de Vries稱IEA報告在AI部分“表述含糊”,可能實際消耗更高。對投資者而言,AI專用計算基礎設施需求激增,特別是節能硬體與AI優化數據中心設計,蘊含重大市場機遇。
加密與AI基礎設施融合
數位技術領域最引人關注的發展之一是加密挖礦基礎設施與AI計算需求的融合,體現了加密與AI的整合。DCA資產管理指出,“加密挖礦所建龐大能源基礎設施有望成為未來AI革命的支柱。”這種協同源於加密礦場已解決AI面臨的多項挑戰,如確保大量電力供應、建設極端計算負載設施、與發電廠及電力公司建立合作關係,以及實現基於需求的靈活用電模式。
AI數據中心與加密挖礦共享能源基礎設施帶來低成本且氣候中性的運營機會。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研究顯示,實現AI-加密協同並達淨零排放目標,2030年前可避免高達0.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該整合需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支持,包括全球約90.7吉瓦太陽能和119.3吉瓦風能容量。對投資者而言,這種融合為利用現有加密基礎設施轉向AI應用提供了獨特機遇,帶來寶貴投資洞察。
基礎設施適應策略
推動加密與AI基礎設施融合的關鍵策略包括:以電力豐富且廉價為優先的選址原則,靈活基礎設施可根據市場需求在加密挖礦與AI計算間切換,直接與發電廠合作的電力採購模式,以及與可再生能源整合以確保可持續性。成功實施這些策略的企業有望成為加密與AI融合驅動的能源-計算交匯領域領導者。
代表性企業如 Marathon Holdings(NASDAQ:MARA),通過15萬台礦機掌控全球比特幣算力約4.8%,持有1.37萬比特幣儲備;Iris Energy Limited(NASDAQ:IREN)擴大了以可再生能源驅動數據中心為主的業務,新增AI雲服務投資;TeraWulf Inc.(NASDAQ:WULF)在美開發環保礦場,向AI計算領域擴展,展示了加密礦場向多元計算基礎設施供應商轉型潛力。
環境影響與可持續挑戰
加密貨幣和AI的能耗及環境影響已成為政策制定者、投資者及公眾關注焦點,尤其是在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IMF警告,儘管技術帶來社會經濟效益,但其氣候影響不可忽視。IMF預測,到2027年,加密挖礦將產生全球0.7%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中心排放達4.5億噸,占全球總量1.2%。這些數據凸顯數位技術環境足跡的迫切治理需求。
加密和AI的能效受技術實現差異影響顯著。加密貨幣中,共識機制決定能耗水平。工作量證明(PoW)如比特幣極其耗電,權益證明(PoS)等替代機制能降低能耗至少100倍。AI能耗則取決於模型架構、訓練方法及部署方案。有效管理這些變量對於解決技術帶來的環境挑戰至關重要。
水資源消耗與材料依賴
除了電力,加密和AI運算還涉及大量水資源及其他關鍵材料消耗。科學家估算,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比特幣用水量相當於66萬個奧林匹克游泳池,主要用於數據中心冷卻和發電,進一步加重數位技術環境負擔。
硬體製造對稀土元素和關鍵礦產依賴強烈。加密礦機和AI專用處理器如GPU、ASIC均需這些有限資源。隨著需求增長,保障可持續供應鏈成為關鍵。投資者關注有效管理資源依賴並降低環境影響的企業,或將發現數位技術領域的長期投資良機,提供重要投資洞察。
新興解決方案與創新機會
面對加密和AI帶來的能源與環境挑戰,各類創新方案不斷湧現。其中一種是將可再生能源與計算基礎設施結合。能源之星建議,加密礦工應選址於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附近,如美國西南部沙漠太陽能、太平洋西北部水力發電、中西部風電及阿拉斯加等極寒地區的免費冷卻設施。類似策略亦適用於AI數據中心,以降低碳足跡,應對能源需求增長。
硬體效率技術創新潛力巨大。採用最新世代節能礦機、服務器和GPU不僅提升效能,還大幅提高性能功耗比,兼顧節能與生產力。AI領域專用機器學習處理器比通用硬體節能顯著。開發這類節能方案的企業具備硬體領域投資潛力。
替代共識機制與高效AI架構
從高能耗工作量證明(PoW)向更節能共識機制轉型,是降低加密能源消耗的重大機遇。以太坊從PoW轉為權益證明(PoS)後,能耗減少至少100倍。其他如權威證明(PoA)等替代方案在保持安全與去中心化的同時,也實現了類似效益。相關研究不斷推進,未來可擴展至加密外的分散系統。
AI領域架構創新促進更高效模型誕生,降低訓練與推理的計算資源需求。技術如模型蒸餾、量化和稀疏激活等能顯著削減AI系統能耗,同時保持性能。研究者亦探索更高效的AI訓練方法,如減少模型更新時的重訓需求及開發更高效學習算法。這些創新不僅具環境效益,也帶來成本節約,為AI開發者和用戶提供可持續技術發展的投資洞察。
投資環境與市場機遇
加密貨幣、AI與能源基礎設施融合創造多元投資機會。據DCA資產管理,領先企業具備與電力公司良好合作關係、成熟計算運營管理能力、靈活支持多類計算負載的基礎設施、靠近豐富電源的戰略位置及穩健財務以支援基建投資。
市場潛力巨大。IMF估算,全球加密挖礦電力稅年收入達52億美元,數據中心同類稅收最高達180億美元,反映行業經濟活動規模。投資者可關注技術企業及其配套基建,包括可再生能源開發、電力輸配與儲能方案,獲得關鍵投資洞察。
戰略投資領域
多領域尤具投資價值。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迎來機遇,加密礦場及AI數據中心對清潔能源需求催生大量容量需求。專注太陽能、風能、水電和核電的項目,為數字技術計算設施提供能源,構成吸引人的能源投資方向。
節能硬體製造商生產專用ASIC礦機和AI優化處理器,受益於數字技術對能效日益重視。性能功耗比大幅提升的產品將獲強勁需求,因能源成本成為計算經濟學的重要因素。
靈活計算基礎設施支持多類計算負載切換,在加密與AI融合領域形成創新投資範疇。具備根據市場條件在加密挖礦和AI處理間轉換能力,有望帶來更高利用率和更穩健回報,優於單一用途設施。
監管考量與政策導向
能源需求增長背景下,加密與AI能耗監管迅速演變。全球政策制定者平衡技術創新與環境影響。IMF建議透過稅收引導企業減排,提議加密挖礦徵收每千瓦時0.047美元電費稅,數據中心徵收每千瓦時0.032美元。此舉將顯著影響行業經濟性,促進向更節能實踐轉型。
現有監管多鼓勵高能耗,許多數據中心和礦場享稅收優惠。鑑於環境破壞、有限就業貢獻及電網壓力,IMF質疑這類稅收政策的淨效益。投資者應提前預判監管趨嚴,識別具備適應力企業,確保長期成功,獲取重要投資洞察。
跨境協調與全球標準
加密與AI營運的全球性要求國際監管協作。IMF強調,「跨境協調至關重要,否則嚴格措施可能促使企業遷往監管寬鬆地區」,帶來監管套利風險,削弱全球環境效益。
制定加密與AI能耗及碳排放的全球測量與報告標準,將提升行業透明度與問責性,幫助投資者評估企業環保表現,作出明智決策。積極採納透明報告及環境領導力的企業,或於監管演進中獲得競爭優勢。
未來展望與投資戰略考量
展望未來,加密、AI與能源基礎設施融合將持續演進,帶來挑戰與機遇。邊緣計算與加密挖礦結合或創造新協同與應用場景,推動創新商業模式及收入來源,超越傳統礦場與數據中心,彰顯加密與AI融合潛力。
量子計算的興起或顯著改變加密與AI的能源動態。量子計算機雖需大量冷卻能源,卻可能促進更節能的加密演算法與AI模型。投資量子抗性密碼學及量子優化AI算法的企業,或將於技術變革中佔據優勢。
獲取充裕、低成本且優先可再生能源,成為數字經濟的戰略優勢。能源資源豐富且監管穩定的地區將吸引加密挖礦與AI基礎設施投資,形成地緣政治競爭。投資者應制定地理多元化策略,平衡低成本能源接入與監管環境穩定,指導投資決策。
投資者對可持續加密與AI融合應對能源挑戰的洞察
加密、AI與能源基礎設施融合是數字經濟的變革趨勢,對投資者意義深遠。龐大能源需求帶來環境挑戰與創新基礎設施機遇。能有效應對複雜局面的企業,尤其是能源與計算交匯處的企業,將受益於數位轉型浪潮。
AI數據中心與加密礦場共享能源基礎設施,是潛在減排路徑,亦催生新商業模式與投資機會。隨監管框架完善,積極採用可持續方案及節能技術的企業,將獲得競爭優勢。
投資者需深刻理解加密、AI與能耗間複雜關係,發掘具備靈活基礎設施、可持續實踐及策略定位企業的投資潛力,助力數字時代可持續數位基礎設施發展,同時實現財富增長,提供關鍵投資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