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ovation & Tech

Starpower 面向「AI × 能源」的成長曲線,目標將家用電器、儲能、電動車等分散式能源設備匯聚為可編排的 DePIN 網路,向虛擬電廠(VPP)與需量反應場景供能。官方對外宣稱其為 Solana 生態的領先能源 DePIN,並服務百萬級用戶。本文屬於 Innovation and Tech,解析 Starpower 技術架構、$STAR 用途、生態與融資進展,並評估風控要點。

摘要:Starpower 以「設備網路+AI 調度+鏈上結算」三層架構承接 AI 用能成長;$STAR 用於激勵與服務結算;生態端已獲 Framework Ventures 領投並推進設備與平台整合。

項目概覽:Starpower 的定位

Starpower 在 Solana 上構建能源 DePIN,將家電/電池/EV 作為「可編排節點」,透過應用把離散的用電/儲電行為匯聚為可販售的電力服務(如調頻、削峰)。相較傳統 IoT 平台,Starpower 更強調鏈上可驗證結算與對外可稽核指標。

它解決了什麼問題?

再生能源的波動性疊加 AI 算力集群的用能高峰,使電網更需要「邊緣彈性」。Starpower 透過把「千家萬戶的微型負載/儲能」組織成 VPP,協助電網在峰谷間平衡,並以代幣化激勵引導行為。

用戶如何參與?

一般用戶可在 App 端連接智慧插座、家用儲能或 EV 充電樁等設備,按情境授權「何時/以何閾值調度」,後台由網路自動結算激勵;過往公開資訊亦顯示其與 Apple/Google Home 已做整合適配。


Register on JuCoin

技術架構:設備網路與 VPP 協同

Starpower 的技術路徑可拆為三層:設備接入層(連接 AC、熱水器、EV、家用電池等)、AI 調度層(負載/價格預測、最優充放電/啟停)、鏈上結算層(激勵與費用清算)。

設備接入與資料層

設備透過閘道或原生 SDK 上線,上傳功率、SOC、溫控參數等資料;平台依設備可調範圍設定「可轉移用電量」,形成可呼叫的彈性池(Flex Pool)。此步驟決定 Starpower 可承接的真實電力量與可用窗口。

調度與 AI 最適化

調度層基於負載/電價預測與限制求解,輸出每台設備的「目標曲線」。目標是在不影響用戶舒適度前提下,彙聚成對電網友善的聚合曲線(如錯峰充電、低谷儲能、尖峰放電),並將收益映射至節點貢獻。

結算與鏈上組件

完成一次調度後,鏈上記錄「可驗證的調用事件與貢獻值」,據此分發 $STAR 或穩定幣;讓用電彈性得以金融化、再組合,並對接更廣的 DeFi/RWA 環境。公開資料顯示,Starpower 在 GitBook 中描述了以收入回購與銷毀為核心的代幣通縮路徑。

代幣經濟學:$STAR 的用途與披露現狀

$STAR 為網路功能型代幣,主要用於:① 對設備出力或節能行為支付激勵;② 作為 VPP 服務的結算媒介/票據;③ 社群治理與生態激勵預算來源(以治理為準)。

數量與分配:官方未完全公開

截至 2025-09-05,Starpower 未完整披露 $STAR 的總量與各類分配比例;第三方研究稿件曾稱「總量 10 億」或給出其他口徑,存在不一致,請以後續官方披露為準。實務評估應基於:通膨率、解鎖節奏、生態激勵年限與回購銷毀強度四項核心變數。

使用與銷毀機制

GitBook 展示了「服務收入/設備與許可收入部分用於回購並銷毀 $STAR」的思路,目標以真實現金流對沖激勵側發行壓力。關鍵在於:回購頻次、額度上限與揭露透明度是否形成可驗證之週期性。

Starpower Research: AI Energy DePIN & Roadmap
Image Source:X

生態合作與資料

Starpower 宣稱「服務 100 萬+用戶、累計營收 200 萬美元+」;同時,早期媒體與平台端亦報導其設備側用戶數突破 10 萬並與主流家庭平台打通,印證其從「錢包註冊」向「設備啟用」的轉化正在推進。

夥伴與整合

公開資訊顯示,Starpower 與硬體與平台夥伴(如家庭平台、部分儲能/插座廠商)做了協議層接入;在 Web3 端,透過 Solana 生態工具與瀏覽器完成項目展示與資料聚合,便於外部審閱。

近期進展與路線圖

融資方面,根據 The Block 報導,2025-01-09,Starpower 完成新一輪 250 萬美元融資,由 Framework Ventures 領投,累計融資約 400 萬美元,Solana Ventures 與 Bitscale Capital 參投。資金主要用於設備接入規模化與網路化調度。

接下來 6–12 個月的優先級

優先關注三件事:

  • 設備端規模(啟用設備數、活躍時長)。
  • 調度成效(每千瓦時激勵/收益、峰谷差削減)。
  • 鏈上閉環(結算頻率、回購銷毀與金庫揭露)。

這些指標將直接影響 Starpower 的現金流與估值錨點。

風險與合規

  1. 技術與營運:預測誤差、設備通訊與廠商生態差異可能導致調度失敗或體驗波動;在極端行情/天氣下,失敗調度將放大賠付壓力。
  2. 市場與信用:若服務端收入不穩定,$STAR 的回購與銷毀節奏不足以對沖激勵發行,代幣淨供給壓力上升。
  3. 合規與區域限制:電力零售/聚合商資質、需求反應補貼與資料合規各地差異大,應依地方法規取得許可並落實資料最小化。

上述風險在 AI 拉動的用能趨勢下更值得重視;產業研究機構與政府報告亦提示「AI 與能源系統的雙向影響」需要配套治理與基礎設施升級。

FAQ

Starpower 和傳統家庭能源 App 有何不同?
A: Starpower 將設備接入後的「可轉移用電量」標準化,並以鏈上記錄與代幣化激勵完成可稽核結算,便於進入 VPP/需量反應市場。

$STAR 的總量與分配為何有不同說法?
A: 因 Starpower 尚未給出最終版 Tokenomics 文件,第三方研究口徑存在差異;應以後續官方文件與合約為準,並關注解鎖與回購節奏的揭露。

普通用戶接入的收益從哪裡來?
A: 主要來自 VPP/需量反應服務費與平台激勵預算;部分地區可能疊加電力市場補貼;計價規則與當地電力市場相關。

設備或舒適度會被強制犧牲嗎?
A: 調度受用戶設定之閾值與日程約束,通常優先「錯峰/低谷」策略,避免干擾關鍵情境。用戶可隨時調整授權參數。

為何選擇 Solana?
A: 更低手續費與高吞吐利於海量小額結算與設備事件上鏈;生態已有多款 DePIN 項目,便於協同與獲客。

關鍵要點總結

Starpower 以「設備網路—AI 調度—鏈上結算」承接 AI 用能與電網彈性需求,定位能源 DePIN。

$STAR 用於激勵與服務結算,存在回購銷毀設計;總量與分配比例尚未完全公開,應關注官方後續披露。

融資由 Framework Ventures 領投,重點聚焦設備規模化與商業化調度閉環。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Neason 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