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銀行業已從觀望轉向積極部署區塊鏈基礎設施。摩根大通、匯豐銀行、花旗集團、高盛等大型機構已將分散式帳本技術(DLT)整合進核心業務,包括交易結算、信用中介與資料對帳。這些系統降低對手風險、消除中介環節,並實現交易的近乎即時結算。

美國銀行預測,區塊鏈將重塑價值交換與儲存方式,不僅限於金融領域。世界經濟論壇估計,到2027年,全球GDP的10%將被代幣化並儲存在區塊鏈上,此趨勢正加速資產管理、借貸與合規平台的投資。

穩定幣與跨境支付創新

穩定幣已成為銀行創新的關鍵支柱。銀行正發行自有法幣支持的穩定幣,或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推動即時跨境支付。相比SWIFT等傳統系統,這些數位貨幣具備速度快、透明度高、成本低的優勢。

例如,摩根大通的JPM Coin用於銀行間轉帳,匯豐銀行則推出面向企業客戶的代幣化結算服務。在新興市場,穩定幣嵌入行動銀行應用,使移工與難民無需依賴現金中介即可接收匯款。

監管清晰推動擴展

2025年初,美國貨幣監理署(OCC)取消銀行參與加密服務的關鍵限制,允許銀行無需事先批准即可開展託管、穩定幣發行與代幣化支付等業務。此監管轉變加速了零售與機構銀行的加密採納。

全球範圍內,新加坡、日本、香港與歐盟等地已出台結構化的數位資產立法,包括監管沙盒與分階段合規框架。這些政策為銀行擴展加密服務提供信心與合規保障。

合規技術與風險管理升級

隨著銀行進入加密領域,合規與風險管理成為首要任務。機構部署了Elliptic等公司的區塊鏈分析工具,以監控交易、識別金融犯罪並管理對手風險。這些系統支援即時加密流動監控,協助銀行滿足反洗錢(AML)與制裁要求。

2025年對非法交易所Garantex的查處,凸顯加密合規的日益成熟。銀行正與監管機構與取證公司合作,構建安全的數位資產生態系統,降低法律與聲譽風險。

資產代幣化與資本市場變革

銀行正積極參與現實資產(RWA)的代幣化,包括房地產、商品與股票。此過程實現資產的碎片化所有權、提升流動性,並擴大投資產品的可及性。貝萊德、渣打銀行與美國銀行正引領未來十年數兆美元資產的代幣化進程。

代幣化債券與證券在許可鏈上發行,支援合規自動化、股息自動分配與即時結算。這些創新正透過降低營運成本與提升透明度,重塑資本市場結構。

策略合作與產品創新

為加速區塊鏈整合,銀行正與加密公司、金融科技企業及合規服務商建立策略合作。這些聯盟推動了代幣化債券、基於區塊鏈的身份驗證與可編程貨幣解決方案的推出。

例如,花旗集團與ConsenSys合作開發基於以太坊的結算工具,高盛則試點智慧合約

財政主權與通膨對沖

比特幣在對沖通膨方面的作用尤為重要,特別適用於貨幣不穩定的國家。透過持有比特幣,政府可實現儲備多元化,降低對法幣的依賴。對委內瑞拉、不丹等新興經濟體而言,此策略具高度吸引力。

此外,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性使政府能避開受政治影響的金融機構,在管理國家財富方面擁有更大自主權。隨著全球債券市場面臨流動性挑戰,比特幣正被視為一種宏觀對沖工具,可在財政壓力下提供保護與彈性。


Trade on JuCoin

Explore More From JuCoin:JuCoin Exchange |Twitter/X |Telegram |Discord |Ghost

Shogun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