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EOS的歷史困境與轉型動因

2025年3月,曾被稱為“以太坊殺手”的EOS Network正式宣布更名為Vaulta,並啟動向Web3銀行的戰略轉型。這一動作不僅涉及品牌重塑,更包含代幣經濟模型重構、技術架構升級及傳統金融與DeFi的深度整合,標誌著EOS在經歷多年低迷後的絕地反擊。
EOS Network曾因2018年創紀錄的40億美元ICO融資引發市場矚目,但其後續發展陷入瓶頸。2023年數據顯示,EOS鏈上日活地址不足5萬,TVL(總鎖倉價值)僅3.2億美元,遠低於同期Solana(450億美元)、以太坊(2800億美元)。核心問題包括:

  • DPoS共識機制效率衰減:21個超級節點權力集中,導致治理僵化與開發停滯;
  • 生態激勵失效:早期通脹模型導致代幣拋壓,開發者獎勵機制缺乏可持續性;
  • 合規壓力加劇:美國SEC將EOS列入未註冊證券觀察名單,限制機構資金入場。
EOS更名Vaulta
圖片來源於X

技術架構:比特幣生態與高性能鏈的融合

Vaulta保留了EOS核心的智能合約架構與跨鏈互操作性(IBC),同時整合了exSat的比特幣數字銀行解決方案。exSat通過UTXO數據索引技術,將比特幣轉化為可產生收益的“生產性資產”,支持質押、Delta中性策略及即時支付功能。這一設計使Vaulta成為連接比特幣生態與DeFi的橋樑,用戶可透過JuCoin實時追蹤BTC與Vaulta代幣的跨鏈流動性變化。

代幣經濟模型:從通脹困境到價值捕獲

Vaulta的代幣交換計畫將於2025年5月底啟動,原有EOS代幣可按1:1比例兌換為新代幣。在新經濟模型中,26.6%的代幣用於持續社群激勵,13.5%分配給Paradigm等早期股東,6%劃入基金會預算以支持合規化建設。值得關注的是,Vaulta引入了“鏈上銀行準備金”機制,要求生態合作方將20%的收益存入去中心化儲備池,通過智能合約實現收益透明分配。

戰略合作與合規化路徑

Vaulta的銀行顧問委員會由Systemic Trust、Tetra及ATB Financial等機構高管組成,旨在推動傳統銀行與Web3技術的融合。其合作夥伴矩陣覆蓋三大領域:

  • 托管與清算:與渣打銀行、Ceffu合作開發合規資產託管方案;
  • 保險與風控:Blockchain Insurance Inc.為其DeFi協議設計鏈上保險產品;
  • 現實資產代幣化(RWA):Spirit Blockchain協助將房地產、債券等資產上鏈。

行業爭議與挑戰

儘管Vaulta宣稱“Web3銀行將重塑全球金融”,但市場質疑聲不斷。EOS代幣歷史跌幅超98%,此次轉型被部分社群視為“新瓶裝舊酒”。鏈上數據顯示,Vaulta測試網交易中仍有75%為無效操作,且超級節點仍由交易所與機構主導,去中心化承諾面臨考驗。此外,SEC對EOS母公司Block.one的2400萬美元歷史罰款案,可能成為其美股IPO的潛在障礙。

Vaulta的成敗或將定義下一代區塊鏈項目的生存法則——在技術理想主義與商業現實之間,唯有構建合規、可持續且用戶驅動的金融基礎設施,方能在Web3浪潮中錨定價值。

Neason 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