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要點
- 以太坊正在進行一項重大計畫,旨在簡化 Layer 1 基礎設施,解決技術債務問題,以提升可擴展性和安全性。
- Vitalik Buterin 的願景受到比特幣極簡設計的啟發,目標是減少協議複雜性,同時保留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能力。
- 共識層大修引入「3-slot finality」系統,將代碼複雜度減少 90%,並改善最終確認時間。
- 將執行環境從 EVM 轉向基於 RISC-V 的架構,預計特別是在零知識證明方面帶來顯著性能提升。
- 強大的社群支持和分階段的 18-24 個月路線圖確保以太坊簡化計畫與實現 100,000 TPS 的目標保持一致。
以太坊的技術推進和架構簡化計畫標誌著其開發理念的關鍵轉變,平衡了先進功能與簡化設計。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最近的提案和社群討論凸顯了減少協議複雜性、提升可擴展性和安全性的共同努力。這一轉型回應了外界對以太坊技術債務的關注,並符合業界傾向於更精簡、更可持續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發展趨勢。
以太坊的技術推動:社群對簡化的呼聲
來自 Crypto Twitter Mindshare 的最新分析顯示,社群對以太坊簡化議程給予了壓倒性支持。2025 年 5 月 5 日,關於「以太坊 L1 簡化」及相關話題的討論佔所有以太坊相關對話的超過 67%,體現了開發者和使用者之間的明顯共識。這波熱潮是在網路技術複雜性不斷上升及其對開發速度影響的討論激增幾週後出現的。
這一時機恰逢 Buterin 5 月 3 日的提案,他明確將簡化 Layer 1 基礎設施視為以太坊長期生存的關鍵。其分析將協議臃腫與攻擊面擴大和開發者可達性降低等切實風險聯繫起來。社群共識與領導層願景的結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架構改革動力。
Vitalik Buterin 對以太坊技術推動的簡化願景
Buterin 的「簡化 L1」宣言是對以太坊累積技術債務的哲學反思。他坦言,早期設計選擇中對彈性的優先考慮超過了優雅性,造成系統脆弱。該提案批評以太坊的「魯布·戈德堡機械」式複雜性,認為這削弱了網路作為中立基礎設施的可信度。該願景核心借鑒了比特幣的設計理念,同時保留以太坊智能合約能力。Buterin 強調,比特幣的簡潔性使基層驗證和審計成為可能,這正是以太坊為保持其去中心化全球基礎設施地位必須效仿的品質。這一戰略轉向認識到,在安全依賴廣泛理解的區塊鏈系統中,複雜性帶來的是遞減回報。
受比特幣極簡設計啟發
比特幣協議的架構純淨性激勵並成為以太坊簡化 Layer 1 基礎設施的標杆。Buterin 強調,比特幣的極簡設計讓新手開發者也能充分理解其程式碼庫,與當前以太坊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對比凸顯了關鍵見解:協議複雜度與網路韌性成反比。
以太坊的重設計目標是在不犧牲功能性的情況下,實現類似的優雅。提議的改變針對的是透過連續升級累積的多餘抽象層。透過提煉協議至核心組件,開發者力圖打造結合以太坊強大功能和比特幣可驗證簡潔性的架構。
共識層革命
以太坊的共識層大修以用「3-slot finality」系統替代 Gasper 協議為核心。該重設計去除了諸如 epoch 和委員會輪換等遺留概念,將共識邏輯簡化為三個獨立階段。Buterin 聲稱,基本實現僅需約 200 行程式碼,複雜度較現有減少 90%。新模型整合了零知識證明和質押經濟學的最新進展。利用 ZK-SNARKs 實現最終性證明並優化驗證者職責,實現了更快的最終確認時間和更強的抗攻擊能力。這種簡化方法回應了對以太坊拜占庭共識機制的長期批評。
執行層變革
Buterin 最激進的提議是用基於 RISC-V 的執行環境替代以太坊虛擬機(EVM)。EVM 的遺留操作碼和 gas 計算規則已不相容現代密碼學技術,成為零知識彙總和其他 Layer 2 方案的瓶頸。轉向 RISC-V 不僅帶來簡化,更有望實現量級躍升的效能提升,推動以太坊的技術進步。
早期基準測試顯示,RISC-V 架構在處理零知識證明方面可能比當前 EVM 實現快 100 倍。該轉變將淘汰一系列預編譯合約和複雜熱點,同時實現更高效的智能合約執行。過渡計畫強調向後相容,允許透過鏈上解譯器逐步遷移現有合約。
協議組件標準化
以太坊現有技術堆疊在不同層存在核心功能的冗餘實現。Buterin 提議透過嚴格標準化統一這些組件。重點包括採用 SSZ(Simple Serialize)作為通用序列化格式,替代多種競爭標準,簡化跨層通訊。
標準化還擴展至密碼學原語和資料結構。例如,採用相同的擦除編碼方案用於資料可用性和歷史儲存,可消除目前消耗開發資源的平行實現。這些變化旨在打造一個組件透過共享約定而非複雜適配器協作的統一協議。
實施路線圖
過渡到簡化架構需謹慎分階段規劃,以避免網路中斷。執行層遷移將在 18 至 24 個月內分四個階段逐步推進。初期階段將 RISC-V 作為可選執行時與 EVM 並存,供開發者測試相容性和效能。後期階段逐步廢棄 EVM 特有功能,同時提供自動翻譯工具支援舊合約遷移。這種審慎方法兼顧創新和穩定,確保DApps 平滑過渡,無服務中斷。共識層相關變動將透過協調硬分叉與執行層變更同步推進。
與即將升級的關係
以太坊的技術推動和 Layer 1 簡化工作與其更廣泛的升級路線圖相輔相成,包括 Pectra 和 Fusaka 硬分叉。Pectra 升級整合執行層和共識層變更,為新架構組件提供理想試驗場。後續升級將聚焦優化資料可用性,是處理簡化協議帶來更高交易吞吐量的前提。
這些相互關聯的改進形成協同效應,增強各項收益。例如,Fusaka 的 PeerDAS 實現減少資料膨脹,支持更高效執行簡化智能合約。整體方案確保 Layer 1 基礎設施簡化促進而非阻礙其他可擴展性舉措。
效能影響與可擴展性收益
架構簡化直接支持以太坊實現 Layer 1 和 Layer 2 總吞吐量 100,000 TPS 的目標。早期模擬顯示,RISC-V 轉換可使 Layer 1 吞吐量提升 40%,同時降低複雜操作的 gas 費用。這些收益源於消除解釋器開銷和針對現代硬體優化指令集。
共識層重設計透過更快的區塊最終確認進一步提升可擴展性。透過將最終確認時間從 12 分鐘縮短至不到 1 秒,網路可在不犧牲安全性的情況下處理更大批量的交易。結合 Layer 2 創新,以太坊具備了應對企業級應用的能力。
社群反饋與行業影響
開發者論壇強烈支持簡化 Layer 1 基礎設施,78% 的以太坊改進提案(EIP)作者贊同該方向。但部分利益相關者對過渡成本及潛在破壞性變更表達擔憂。基礎設施提供商如 Infura 和 Alchemy 已開始原型設計 RISC-V 執行環境,以降低遷移風險。
該計畫的成功或將重新定義區塊鏈設計行業標準。透過展示高級功能無需拜占庭複雜性,以太坊可能激勵競爭平台展開類似的簡化努力。這種兼顧強大與優雅的領導力或將鞏固以太坊的技術推動地位,成為 Web3 基礎設施的支柱。
以太坊簡化的 Layer 1:構建可持續區塊鏈未來
以太坊簡化計畫標誌著區塊鏈工程的成熟,優先考慮可持續設計而非功能膨脹。透過借鑒比特幣極簡哲學,同時保留其獨特能力,以太坊為更高的安全性、可訪問性和效率規劃路徑。社群對此願景的高度認同表明,複雜性已成為去中心化網路長壽的最大威脅。
隨著實施推進,重點必須放在維護以太坊許可創新和可信中立運營的核心價值。成功需要在技術嚴謹和生態協調間取得平衡,這一挑戰堪比以太坊最初創立時的雄心。結果將決定以太坊的技術推動是轉變為持久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是陷於永無止境的「下一代」承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