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幣的起源與核心定位

恒星幣(XLM)是Stellar網路的原生代幣,由Jed McCaleb與Joyce Kim於2014年共同創立。作為瑞波幣(XRP)的“去中心化升級版”,Stellar網路旨在利用區塊鏈技術連接金融機構與個人用戶,降低跨境支付成本與時間,尤其關注為無銀行帳戶人群提供普惠金融服務。Jed McCaleb的經歷為該項目奠定了技術可信度——他不僅是瑞波幣的聯合創始人,還創建了全球首個比特幣交易所Mt. Gox。Stellar網路初期是基於瑞波協議開發,但隨後轉向獨立技術路線,引入了聯邦拜占庭協議(FBA),實現更高程度的去中心化。

圖片來源於X

技術架構與共識機制

Stellar網路的核心技術是恒星共識協議(SCP),該協議由斯坦福大學教授David Mazières設計。SCP通過“信任網路”機制達成共識,每個節點自主選擇可信節點集合(稱為“法定分片”),無需依賴礦工或中心化驗證者。SCP的優勢在於高效率與低能耗,交易確認僅需2-4秒,能耗僅為比特幣的百萬分之一。其拜占庭容錯機制能容忍最多1/3節點作惡或故障,保障網路安全。與瑞波幣相比,Stellar網路更強調去中心化——瑞波網路由企業控制節點,而Stellar允許任何機構或個人參與驗證,降低單點故障風險。

此外,Stellar還支持智能合約與資產代幣化,用戶可以在Stellar網路上發行穩定幣或自訂金融工具。這種靈活性使其除了跨境支付之外,逐步擴展至借貸、保險等DeFi應用場景。

代幣經濟模型與市場流通

恒星幣的總供應量經過多次調整:

  • 2014年初始發行1000億XLM,年通脹率1%;
  • 2019年,社區投票取消了通脹機制,總供應量縮減至500億,其中200億流通,剩餘300億由恒星發展基金會(SDF)管理,用於生態建設。

XLM在生態中擔任多重角色,包括防垃圾交易(每個帳戶需持有至少1 XLM作為保證金)、跨鏈橋梁(支持多幣種兌換)以及支付手續費(每筆交易僅需0.00001 XLM)。

截至2025年3月,XLM市值約38億美元,位列加密貨幣前30名。其價格受到戰略合作的顯著影響,例如2017年IBM與Stellar合作建立南太平洋支付通道後,XLM價格單月漲幅超過500%。投資者可以通過JuCoin實時追蹤XLM價格走勢,並結合鏈上數據評估生態進展。

應用場景與未來挑戰

Stellar網路的落地應用主要聚焦於跨境支付與金融包容性。與IBM合作的跨境支付系統已覆蓋南太平洋地區60%的跨境交易,支持美元、澳元等法幣通道。此外,其內建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允許用戶無需註冊即可交易多種資產。恒星發展基金會(SDF)持續推動技術升級,2023年新增的智能合約功能進一步擴展了應用場景。

然而,Stellar仍面臨多重挑戰。監管壓力方面,中國等國家曾將XLM列為“傳銷幣”進行查處;在市場競爭上,瑞波幣(XRP)在銀行端的滲透率更高,而Solana等新興公鏈在交易速度上更具優勢。未來,Stellar計劃通過整合傳統金融系統(如SWIFT)及拓展非洲移動支付市場來鞏固其地位。其技術創新與普惠金融願景使其在支付賽道中占據獨特地位,但要成功,仍需跨越監管和技術落地的雙重門檻.

Neason Ol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