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generated by AI.

一場投資引發的生態共振

2024年5月,新加坡新創公司Tensorplex Labs宣布獲得Yzi Labs的戰略投資,其旗下Bittensor子網項目Dojo代幣單日暴漲500%,成為去中心化AI領域的熱門話題。成立於2022年的Tensorplex Labs,僅用兩年時間便從默默無聞躍升為Bittensor生態的核心參與者。這家公司究竟做對了什麼?答案藏在它從DeFi基建到AI應用的全棧佈局中。

從零到一:重構Bittensor的金融脈絡

2023年的Bittensor生態,如同一片尚未開墾的荒地。儘管TAO代幣憑藉去中心化機器學習的概念吸引了一批技術極客,但普通用戶卻因複雜的質押流程望而卻步。Tensorplex Labs的第一個破局點,落在了流動性質押上。團隊推出stTAO——一種基於ERC-20標準的流動性質押憑證,讓持有者無需下載Substrate錢包即可參與網絡驗證。這一設計巧妙彌合了以太坊與Bittensor的技術鴻溝:用戶質押TAO後獲得stTAO代幣,既能享受13%的年化收益,又可將其跨鏈至Uniswap等DEX進行交易。與此同時,Tensorplex搭建的跨鏈橋採用閾值簽名技術,將資產託管風險降至最低。這套組合拳迅速激活市場,推動質押TVL在三個月內突破3000萬美元,占當時Bittensor全網質押量的42%。隨後推出的借貸協議TaoBank,進一步釋放了質押資產的價值。用戶可將stTAO作為抵押品獲取無息貸款,貸款額度與質押率動態掛鉤,避免清算引發的連環踩踏。這套「質押-借貸-再投資」的飛輪,為Bittensor注入了傳統金融的流動性管理邏輯。

Backprop:生態入口的「瑞士軍刀」

如果說DeFi產品是Bittensor的血管,那麼交易所就是輸送養分的主動脈。2024年3月,Tensorplex Labs上線Backprop,一款集交易、數據分析和鏈上監控於一體的超級應用。與HotkeySwap等競品不同,Backprop從誕生之初就瞄準了「小白用戶」的痛點。其界面左側是簡潔的訂單簿和K線圖,右側則聚合了子網算力分佈、礦工收益排名、模型訓練進度等深度數據。一位早期用戶形容:「就像把Coinbase和Nansen塞進了同一個產品。」這種「All-in-One」的設計大幅降低了參與門檻——新用戶無需在不同平台間跳轉,即可完成從市場研究到交易決策的全流程。更關鍵的是,Backprop深度整合了Bittensor的AI特性。當用戶在搜索欄輸入「尋找高APY子網」時,系統會自動調用子網9的機器學習模型,結合歷史回報率和風險係數生成投資建議。這種「AI輔助決策」模式,讓Backprop的日均交易量在兩個月內突破800萬美元,佔據生態交易份額的35%。

從模型訓練到現實落地

在Bittensor的64個子網中,Tensorplex Labs參與了其中60個的驗證工作,但這只是其野心的冰山一角。2023年,團隊在子網19的Macrocosmos AI預訓練競賽中一戰成名——其開發的Sumo-T9-7B模型在文本生成任務中擊敗Llama 2等主流選手,推理速度提升23%。這場勝利的背後,是Tensorplex對去中心化算力的極致利用。團隊將訓練任務拆解為12萬個微任務,通過Bittensor網絡分發給全球礦工,再利用智能合約自動驗證結果。這種「分散式訓練-集中式整合」的架構,使得模型迭代周期從兩週縮短至三天。技術突破很快轉化為實際應用。2024年初,Tensorplex推出Stream——一個基於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的加密信息助手。該產品每天抓取300小時以上的行業播客內容,通過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生成市場摘要。令人驚訝的是,Stream甚至能模仿知名分析師的語言風格:「當前TAO的質押收益率與納斯達克AI概念股呈現負相關,建議……」這種將專業觀點「平民化」的能力,讓Stream迅速覆蓋200多個加密社區。

人類與AI的「協同進化」

如果說此前的產品是單點突破,那麼Dojo子網的推出則標誌著Tensorplex的生態閉環成型。這個被Yzi Labs看中的項目,本質上是一個人類與AI協作的數據工坊。其運作機制充滿哲學意味:開發者通過LLM生成圖像優化、遊戲物理反饋等合成任務,再由人類驗證者評估結果質量。例如在「預測ETH價格波動」任務中,AI會生成100種市場情境,人類則標註哪些情境符合歷史規律。為了對抗作弊,Dojo引入「貢獻者信譽鏈」——每個驗證者的評分準確率會被永久記錄,高信譽者獲得更多獎勵權重。這種設計產生了驚人的數據飛輪效應。截至2024年5月,Dojo已收集超300萬個人工標註數據點,其中12%被用於改進Stable Diffusion等開源模型。更值得關注的是其經濟模型:50%的區塊獎勵分配給數據貢獻者,30%給礦工,剩餘20%用於協議開發。這種「貢獻即挖礦」的機制,讓Dojo的代幣DOJO在Yzi Labs投資消息公佈後單日上漲500%,市值突破1.2億美元。

Bittensor的「冷靜繁榮」

Tensorplex Labs的崛起,折射出去中心化AI賽道的微妙轉向。與2023年盲目追逐「AI概念」的狂熱不同,如今的市場更看重技術落地與商業閉環。Bittensor生態中像Tensorplex這樣的Builder,正在證明一件事:去中心化網絡不僅能訓練模型,還能構建真實的價值交換場景。但這並不意味著前路坦蕩。Dojo子網高達300%的價格波動率,暴露出去中心化治理與投機炒作的矛盾;Backprop的AI輔助交易是否涉嫌「未經許可的投顧服務」,也引發監管討論。或許正如Tensorplex創始人所說:「我們正在無人區修路,既要對抗技術慣性,又要警惕市場泡沫。」對於普通投資者,這場實驗的價值或許不在於短期收益,而在於見證一個新時代的序章——當AI不再困於科技巨頭的服務器集群,當數據價值真正回歸個體,Tensorplex和Bittensor的探索,或許正在改寫人機協作的底層規則。

Colin Winston